学校的偏差值是什么意思?
在日剧里经常看到“偏差值”这个词,它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数值,可理解为平均水平的分数。 以日本的高考为例,考分按照100-340分的评分标准来计算,340分是满分。 一般我们会把高于平均值5个标准差的学生称为“聪明人”(260以上);低于平均值5个标准差的人我们称之为“笨蛋”(180以下). 在日本这个数据就是197,也就是说你的成绩比一半的学生好,比一半的学生差。 但这个平均值只是考虑了数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质量,而偏差值很好地反映了这个问题。
以文理科的情况来举例说明: 文科生 理科生 如果想考好的大学,那么成绩要达到什么程度呢? 文科生要达到500以上的偏度值(也就是要超过7成的学生)才有可能考入好的大学。如果是学理的学生,则要在600分以上(也就是超过8成的同学)才有机会。 为什么要讨论这么具体的数字呢?因为日本高中的升学指导非常细致,老师会告诉你考哪个档次什么档次的学校可能性比较大,进而明确你该努力的方向。
而在中国,大家通常只以“重点大学”“普通大学”或者“一本”“二本”等模糊的概念来进行定位,没有具体的数据参考,所以往往缺乏针对性且效果不佳。 我还是拿高考来举例,如果你考了600分(满分750分),那么这个分数比一半的考生高,但能不能考进名牌大学呢?很难说!因为中国高考的竞争压力虽然比日本大很多,但是信息并不透明。
比如你是北京考生,想知道自己考进清华北大需要多少分呢?不知道!因为没人知道哪一位外省考生的高考成绩能比你在本省排进前多少名,毕竟各省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没法知道这个数据,那怎么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呢? 所以,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并且明确目标,才能更好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