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什么系的?

益润翰益润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问题,真是问对人了!! 我本科计算机,研究生电子通信工程。 计算机系嘛…… 说实在我想不起来我研究生期间到底学了什么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了……我只记得我研一上学期学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下学期学了编译原理、集成电路设计、微机原理。哦,还有一门C++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就是Java),那门面向对象的课因为刚好是我喜欢的,所以记忆比较深刻。 然后呢,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我被学校派到中科院软件所去了半年,学习软件设计。所以,在软件所那半年的时间里,我主要是学习算法设计和代码实现等相关内容,也看了不少相关领域的论文。

回来之后呢,在本科基础课方面,我又重新学习了电路分析、信号分析与处理、电磁理论等;在专业课上,学习了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 在研究生三年级,主要学习了自适应滤波、统计能量估计、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等。 电子通信方面,我除了学习通信系统、信号与系统、电磁理论之外,还学习了低频大电流电源制作、印制电路板制作等实用技能。

现在,我已经毕业两年了。这两年里,我主要学习了Linux系统管理、Unix网编与调试、路由交换技术、无线网优化、3G/LTE技术,以及Android开发等等。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研究生生活充实而丰富! 至于你问的学些什么?这个很难回答。毕竟不同学校的同一个专业,教学大纲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真要说,那就说我学了什么吧——我学习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算法、编码、通信系统、信号处理等信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术。还学习了汇编语言、C语言、Java、MATLAB等编程语言和一些实用的专业技能。

最后,祝你在研究生时期度过美好时光! 加油!

邢力赢邢力赢优质答主

我是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我从博士开始才转到人类学,本科和硕士是学新闻传播学。

问题:你的导师是中山大学的蔡鹏程教授?她主要给你上什么课程?

解答:她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我们人类学系是一个很小的系,教授就那么多,所以课程是固定的。硕士生、博士生上的课程是相同的,包括“政治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

问题:你会看哪些人类学书?

解答:博士期间,系里面每年会给我们2000块钱购书经费,让我们买书看。人类学经典书比较多,费孝通的《江村经济》、马林诺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都是很经典的,但是这些经典书会跟你的研究方向有关系,比如你如果做文化研究,像《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这种人类学的自反性文本也很经典,它反思人类学是怎么做出来的,民族志是怎么写出来的。

对于我来说,主要看民族志,因为我做影视人类学研究和实践,所以主要看音像民族志、电影民族志、纪录片等,尤其是像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和理论家)、弗拉哈迪(Robert J.Flaherty,1884—1951,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美国纪录电影创始人之一)等这些人类学电影纪录片大师的影片,还有当代国外一些重要的纪录片和民族志电影作品。

问题:读博期间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解答:我博士论文的拍摄素材主要是在重庆的綦江、贵州的习水、云南的昭通采集的。我是在福建闽南长大的,西南地区跟我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气候、生活方面都有不少不适应的地方,尤其是我做的是教育民族志,需要我到学校去做调查,到教室去采访、上课,跟当地的学生混熟、打成一片。

我研究的是西南山区的高中教育,当时我住在他们学校里,跟他们一起吃学校食堂。当时是夏天,天气很热,饮食习惯又是不一样的。但是,当跟当地的青少年学生混熟之后,我就比较适应了,而且他们会帮着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他们说这里的人是很喜欢唱山歌的,我就要采访他们唱山歌的情况,而且可以观察他们在当地的一些劳动实践经历,比如打谷子等。在跟这些青少年学生深入接触之后,就比较容易开展田野调查。

2019年11月,我在云南昭通拍摄。为了拍学生们升国旗敬礼的近景镜头,我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赶往学校。学校离市区有二三十分钟的车程,当地路况不是很好,我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早上6点半了。早上拍摄时气温不是很高,但是云南的海拔比较高,氧气比较稀薄(当地海拔1889米),再加上拍摄机器比较重,扛着机器走来走去,就容易上气不接下气,喘个不停。但是为了完成拍摄,还是需要持续拍摄。

对于我来说,博士论文的影视人类学方法与实践和影视民族志的拍摄,是最大的挑战。人类学民族志的影视人类学拍摄,其特点首先是要做长时间、多点的充分的扎实的深描型的参与式观察,其次是深度访谈和民族志访问。在此过程中,边观察,边做民族志访谈,边拍摄、录音,同时要做文字、图片民族志,所以工作量很大,也非常辛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