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本科值得上吗?
我,4+0中外合作本科毕业。 美国Top50大学本科录取,免TOEFL和SAT成绩。 英国G5高中毕业。 三所学校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在我们省是重点中学)。 我去英国的时候,刚满18岁,在美国读高二,过去读A-Level课程,最后拿到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的offer。因为对工科感兴趣,最终选择了帝国理工,专业是工程物理。 我是从初中开始出国读书的,在湖南长沙,当时想申请美国名校,于是去了当地最好的私立高中——明德学校。
入学考试的时候,我数学考了满分,英语仅差一分满分的,被分到了“天才班”。这个班的定位跟国内所谓的“奥数班”差不多,每年从班级里筛选几个学生参加美国的数学竞赛,如果得奖可以助签申请到不错的大学。但学得很辛苦,压力很大,周围同学都比自己基础好。
后来,我通过了托福考试,申请了五所美国大学的本科,全部被录取,其中两所给了全奖。但是需要补充一点背景资料的是,我被帝校这一栏圈出来的几所大学录取了,但因为一些个人和家庭原因,最后并没有去就读。
为什么不去呢?因为帝校给的全奖只包含I-20(办理签证的材料之一),而没有SSN(社会安全号码),也就是说没有拿绿卡的机会;而且专业的选择也被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之内。虽然学校给了很高的GPA加分,但是要完成这么多的学分并不容易,尤其是本科阶段很多学科的内容对于国际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的(比如生物、化学等)。所以如果要申请美国留学的同学还是要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去国外读书这个问题。
除了美国留学,我还申请了英国的研究生,拿到了三所学校的offer,因为想要一个排名高的学校,最终选择了UCL(伦敦大学学院),专攻计量经济学。因为UCL的这个专业只招有数学背景的学生,而我的数学不是强项,所以在英国读研期间还是很吃力。 但不管是美国的还是英联邦的体制,在本科这个阶段,对留学生本身语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国外读过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你周围的同学们都不是普通的少年,大家都是带着“我要读好学校!”的目标一起成长的。这种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另外,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做,没有人帮你分担。无论宿舍的打扫还是作业的完成,都需要你自己一个人做决定并执行。而在英国,虽然也提倡独立,但是在生活的各方面还是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你。在刚刚出国的那段时间,我还是有些无法适应美国那种一切都要靠自己做的心态。
不过,不管怎么说,最后我都拿到了理想大学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