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硕士靠什么?
首先,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就业。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和重视,以及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优质音乐内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音乐产业相关岗位的需求量也水涨船高。
根据《2015年中国音乐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从事音乐人职业的人口达到4683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76%;其中80后占到了一半以上,拥有较高学历者超过整体水平三成以上。 庞大的从业者队伍意味着充足的人才供给。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并不低。《中国音乐报告》显示,超七成音乐人月收入高于5000元,超两成艺人月收入达1万元至2万元。 高学历、高收入、年轻化,这一群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庞大人群正是当前国内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团。相对于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的人群而言,他们不再安于现有工作,更愿意为了梦想而奋力一搏。
当然,选择读音乐硕士并不意味着就要走向音乐的象牙塔,走上专业路线。其实,这个硕士学位能给你带来足够的选择自由。 你能够在音乐领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能在其他领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这个决定完全取决于你个人。 那么,选择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呢?我该如何规划人生?
一般而言,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选拔主要包括:专业、外语和政治(或称“文综”)三方面的考核。在考试中,专业课笔试和面试所占的比重往往最大,决定着考生专业素质的认可程度;外语、政治方面的考核则更侧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其难度与一般的硕士生入学考试没有很大差异。所以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水平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再进行必要的复习备考,应试艺术类研究生考试一般是游刃有余。
音乐专业的同学在报考艺术类研究生时,可以着重学习和报考与自身所学专业相近或相通的学科。比如报考音乐专业硕士生,考生应该具备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曲式、复调和配器等基础理论素质。如果你是声乐演唱或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系统掌握以上理论基础上,根据报考院校和导师的具体侧重点有所侧重。
有的学校和导师特别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的全面化,有的则要求考生在某一两门科目上有独到的见解。在掌握各科基础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参阅一些专业音乐学术报刊,如《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人民音乐》、《音乐艺术》等等。另外,还应该重视音乐欣赏的学习,因为这在考研中往往是面试中的“重头戏”,考生应该重点欣赏一些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