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遗产研究生研究啥?
谢邀! 简单地说,环境文化遗产是一个将自然和文化元素融合一起研究的新的交叉学科。这一概念最初由我国提出并加以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7),因此又被称为“中国学派”的交叉学科。这个术语指的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领域。它重点关注人类活动和人类社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消极的(破坏性)或中性的。目前,该学科已引起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环境文化遗产学主要涉及三个核心概念:“环境”、“文化”和“遗产”。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构成了该学科许多不同分支的理论基础。简言之, “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生存的自然地理景观;“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而“遗产”则是指对人类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根据上述核心概念,我们可以给环境文化遗产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环境文化遗产就是研究和保护人类活动和人类社会及其衍生物(有形的和无形的)在时空上的积累和传播状态。它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视角出发,研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
目前,尽管关于环境文化遗产的概念已经得以确立,但对该学科的深入研究仍在进行中。例如,关于“环境”内涵的探讨就仍在继续,因为“环境”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包括自然要素,也包括人文要素。同样,对于“文化遗产”的定义也尚存在争议,因为它包含有形和无形资产。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尽管如此,由于该学科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其研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开展该学科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可以说,环境文化遗产学是对传统学科进行再认识和学习的新兴学科,是探索“人类住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重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