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与英国时差多少?
18世纪中叶,英国人发明了“标准时钟”,并推广普及,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时工具。1792年,清廷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伦敦,带来一套“标准时钟"作为进贡的礼物。 不过,这种“标准时钟”每24小时仅仅跳动一次,必须每天上弦发条,每天调整时间。在工业革命时期,这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在法国人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制造自产的“机械时钟”。
这个“机械时钟”的机芯是由一个装在上弦轮下的摆轮,通过连杆和上下摆动的指针组成。它虽然可以自动摆动,但是无法判断时刻,需要外接一套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时间的设备才能完成。这套由法国人设计的装置被命名为“时计”(Clock of the Sun)或“太阳钟”。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测的主要对象是北斗七星,但七颗星的位置在全天宇宙间并不是最显著的,所以在设计建造“太阳钟”时,不得不另选目标。最终,被选中的星座就是牛郎织女。
每年夏至(公历6月21日或22日)当天正午,阳光会直射北回归线。而每年的冬至,则正好相反——阳光会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的白昼和黑夜长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在冬至前后几天,太阳从正南方向升起,而正北方向则刚好垂落。
基于上述原理,人们只要测量出每日正午或者清晨、傍晚的太阳方位,并根据农历日期计算出这一天距冬至或夏至的时间,就可以知道确切的时间——这正是古人进行天文测时的基本过程。 为了便于携带和控制,这种新式的“蒸汽动力机械时钟”被做成箱匣款式,内部结构被完整地密封起来,外表看上去与传统意义上的钟表并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