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等学位吗?
当然有,不过目前只授予了246人。 这是1983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实行的学位制度。根据此项规定,我国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博士学位和专业型博士学位两种类型。 前者主要培养科研人才,后者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在又增加了职业博士。具体可查阅教育部网站。 这两个问题可以连起来答。
第一,获得学位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根据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的评定是按照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次序进行的。其中,申请博士学位的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在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二)创造性提出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或者有重要发明创造,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可否简单理解成:在科学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就可授予博士学位?
严格来说,并不简单。这个“在科学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具体指什么内容,由谁判定,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标准。实际操作中,对科研成果的要求因学科而异,因评审专家的主观判断而不同。
总之,想要凭借科研成果直接申请到博士学位并不容易。 那如果达不到发论文或者出著作的标准,就没有机会获取博士学位了吗?并不是。
在不具备申请直接授予博士学位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先获硕士学位再转博。但前提是必须拥有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且工作满两年。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直接申博。比如:国外高校获得硕士学位,回国从事研究工作,满一年后可提出申请;博士后出站,在站期间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也可申请直接读博;个别学科因为研究需要的特殊人员,可直接申报。
第二,为什么很多人想申请院士?成为院士到底有什么好处? 从上可见,要想获得博士学位并非易事。而且获得博士学位后也不代表能够被授予院士称号。 但是,如果能得到院士提名,那么拿到博士学位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人们纷纷瞄准了院士这一身份。
毕竟,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总称。二者选其一即可。
这两类院士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多是来自理学工学等学科的专家,而中国工程院士则是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冶金矿产、石油化工等行业的专家居多。 中国共设立了38个学部,每个学部选举产生一位学部委员,总数不超过600人。
还有特别荣誉院士,每年约20人左右,不需要具备相关学部的会员资格,主要给予那些在科技史上具有杰出贡献,甚至虽未获奖但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能获得院士提名的研究人员,其科研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对于那些本来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牌,却被历史或政治原因拦下来的科学家而言,院士称号无疑是一种补偿。 对于众多科研人员来说,院士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