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名校有教会学校吗?

终柏玉终柏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只上过一所,哥大,本科; 哥大的学生组成非常复杂,包括了很多族裔和宗教。当然,以白人为主,各个种族的学生都有。其中,亚裔是数量最多的一个族群(在申请的时候,亚裔一般会被单独拉出来,作为一类身份),然后就是白人。

但还有很多不同寻常的族群——比如有很多穆斯林学生的穆斯林学生,我所在的宿舍里就有三个穆斯林的舍友,还有一个宿舍楼里全部住的都是穆斯林先生;再比如有很多拉丁裔的公民和学生,还有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人(不知道算不算种族,反正是一眼就能从外貌上分辨出来的群体)…… 在教众方面,哥大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首先,哥大是没有专门的基督教堂的(其实大部分学校的基督教堂都很小),但是每个校区都会有几个学生自发组织的礼拜场所,通常是一个比较大的房间,里面有书、黑板、讲经台,一个投影仪,和一堆正在做笔记的学生。

通常,这些房间都是由学生志愿者来管理,由他们来决定开放时间,组织活动和主持礼拜。不过,由于学生人数很多,所以经常找不到足够的人数来做这些事。于是我就成为了一个随机的礼拜管理者之一,负责在每周二晚上七点到九点期间,打开房间的门,供学生们使用。 我所在的项目叫做M.S. in Computational Finance (计算金融项目),这个项目一共5个小组,每一组大概10个人左右,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我的组里有4个美国人,2个中国人,1个印度人,和一个以色列人。我的组里只有一个基督徒,其他的都不是,而我也是唯一一个信教的亚洲人(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还是选择了去礼拜场所做礼拜)。

每周二,当我打开了那间教室的大门后,就可以看到一群学生簇拥着走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一边走一边还讨论着最近的学习内容。在教室的一角,有两个学生早已铺好了毛毯和枕头,备好了咖啡和点心,等待大家的到来——这就是他们的“礼拜堂”了。 当大家围坐成一圈后,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同学就会站起来开始讲述今天的故事。他通常会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解释方式来诠释《圣经》的内容,有时候也会给大家读一段《圣经》或者分享一些他的感悟。大家都很认真地在听,偶尔会有人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

尽管每个人的信仰不同,但是大家都能尊重彼此的信仰,并且努力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在课堂讨论中,也经常能够看到关于信仰的讨论,每个人都尽己所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当有一方觉得对方不能理解自己的时候,另一方一定会想办法解释,直至能理解对方为止。 这样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世界上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这也一直是我所坚持的。

高亮瑜高亮瑜优质答主

常青藤联盟院校的建立年代大多非常早(平均建校年代:1750年),其中除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外,其他几所都是在1750年之前创建的。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从建校开始就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哥伦比亚大学和达特默斯学院也是从教会有联系的学院演变而来。其他几所大学虽然是在世俗的社会团体支持下创建的,但办学宗旨也都是为教会服务的。可以说常青藤联盟成员院校都是从宗教团体或者在宗教团体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这与欧洲大学兴起的背景是十分相似的。

常青藤联盟大学的宗教色彩在前两个世纪里体现得尤其突出。18世纪,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主要的宗教团体还是从欧洲带来的。当时北美共有5个主要教派:英格兰国教、荷兰荷兰语归正教会(DutchReformedChurch)、浸礼会,以及最重要的两个教派:清教公理会(Congregationalism)和长老会(Presbyterianism)。清教公理会主要是在新英格兰地区,长老会主要是在中大西洋地区,浸礼会主要是在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地区,英格兰国教主要是在马里兰和弗吉尼亚也有较大的影响。美国建国后,各州的移民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欧洲宗教团体也开始涌入北美,美国成为各种各样的教派的天堂(包括各种非基督教教派)。虽然从建国时起,各州就已经与原先的宗教团体脱离关系,但常青藤联盟大学内部依旧保持原有的宗教色彩。

在17世纪和18世纪,常青藤联盟大学实行的是古典教育(Classical Education),课程基本都是古典语言、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三艺),与中世纪大学开设的课程没有什么质的区别。直到20世纪,常青藤联盟大学还保持着严格的宗教传统。但在19世纪初,古典教育受到了来自实证科学教育的巨大挑战,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以及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也开始进入大学的殿堂。由于常青藤联盟大学都是在世俗的赞助下建立起来的,其课程相对于那些教会学校还是要丰富一些。因此,常青藤联盟大学开始主动地调整课程结构,加入更多现代科学的内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