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程移民子女什么意思?

钱海有钱海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前不久,在一份文件中提到,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占用的移民户的子女(以下称“重点工程建设移民”)纳入“人才工程”储备,进行重点培养。这条消息似乎在传递一种信号:有了特殊“身份”的重点工程建设移民,将来也许会比一般的大众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

在中国,一直就有兴办“人造”精品的“传统”。教育方面有“211”、“985”工程,工程方面有“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等。这些工程就是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漂亮一些,让中国看起来更“先进”一些。在这种“传统”的催生之下,现在又多了一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移民”。虽然,没有人会把这批人和“人才”划上等号。因为这些移民确实比较倒霉,他们只是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牺牲品而丢掉了自己的家乡。

不过,有了这个“名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他们也许就成了“人才”。尽管“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以“名分”来衡量的。

不过,我还是倾向于这个“重点工程建设移民”子女培训计划实施之后,并不会产生太多真正的“人才”。因为,要成为“人才”,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恰恰是绝大多数“重点工程建设移民”所缺乏的。一个生活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之人,要使他产生创新能力这样的天马行空的想法,是不容易的。因为在他的潜意识当中,肯定会对“异地”产生一种异样的感情,而这种“异类”的感情会阻碍而不是促进他的创新思维。

更何况,这些孩子的父母也是异地“建设者”之中的普通一员。他们也许只是“随波逐流”,跟着部队走到哪算到哪。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生活,远离了故乡。他们没有宏大的建设理想,也没有高深的建树目标。他们跟大多数的异地建设者一样,都只是谋生而已。

这样的孩子,我不认为他们将来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建造“样板”的人,而“样板”不是自己盖的,是别人交给他们的。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也许是“迫不得已”到了新的地方。所以,他们对于新的地方,没有建立起来深厚的感情;对于陌生的环境,也很难付出真诚。他们的孩子既没有了故乡,也没有了母语,这样的孤儿寡母组成的移民团,即使有人对他们进行再高的培养,我想,他们也很难在长期的生活动荡之后,具有平静的心和高度的创新精神。

也许我这些都是多余的猜测。因为对于“人才”的定义,我们本来就没有一个客观和公认的标准。并且,对于“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也从来没有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工程中的第一批受培养的人,我只能说,我不得而知。

也许,我的“无知”正是“人才”之所以为人才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