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日本有几位?
提到日本,我们中国人一下子能够想到的是他们出色的管理、高效的办事效率、以及精湛的手工艺。但是,在科学方面,特别是像物理、化学、医学领域日本似乎显得有点后劲不足了。难道是日本的经济下滑所致?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日本近两年来在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率。
2004年2名日本人赢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之后5年内日本再没有拿过诺奖;2010年至2012年,连续3年日本人都与诺贝尔奖无缘;2013年,日本科学家小林诚获诺贝尔奖,不过他的获奖成果是在美国完成的;2014年-2017年这4年里,日本人再次与诺奖无缘。
看起来,日本在最近30年内,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成绩有所起伏。其中,特别在化学和医学领域日本人表现相对较好,在物理方面表现较差。总体来看,日本人的诺奖得率还是比较高的。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限制了日本人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呢?
原因之一是,日本的教育体制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的,而忽视了实践操作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日本国内重视的考试和考核,大多倾向于书本知识,那些需要动手实验才能学会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小野庆子教授说,“从前的日本学生,一心想着考试,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大,缺乏好奇心,这些都限制了科学人才的成长。”
原因之二是,日本科学家的研究资金的支持比较匮乏,也就是所谓的“钱”的问题。
“日本有一个官方基金可以为年轻的科学家提供研究资金,但是名额很少,能竞争上一个名额已经很不容易了。”日本东北大学前助手山田宗说道,“其实,要培养一个科学家至少需要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5万元),有些天才可能只用五百万日元就可以培养出。但有多少官方机构愿意拿出这么多钱来呢?”
“很多日本科学家,一旦年纪大了,在基金会就难以获得研究资金。如果他们无法获得研究资金,就无法保持实验室继续运转,更不要说照顾自己的家庭了。”小野庆子教授说。
最后一点是目前日本正在受到经济下滑和年老人口比重增多的考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日本人的创新能力。
“日本经济面临较大的下滑趋势,年轻一代的人挣钱比老一辈要难很多。而在年轻人中,科学研究是最不受欢迎的。”山田宗说道,“日本现有的老一代科学家很多都生活比较富裕,年轻人没有必要再去追求名利,去承担风险;另外,日本的老龄化加剧,年轻的科学家面临生孩子、养育孩子、养家庭的压力,更重视眼前的生活,而不是遥远的未来。”
以上就是日本科学当前所面临的现状,不过,日本还是有很多正在为科学奉献一生,和以前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批科学家一样,在不知名的大学,做最朴实无华的科学。他们在等待,期待后人对他们的肯定。至于日本还有多少个“宫崎骏”和“青山七郎”还未被发现,我们并不知道。他们也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科学们一样,忍受着金钱、教育制度、评价系统带来的困惑和不满,但他们在努力坚持着,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科学是人类的奇迹,是值得终身追求的完美。